句段导学 雨停了,天上有一座美丽的桥。 这里“雨停了”点明了彩虹出现的时间。“美丽”表明“我”很喜欢彩虹。“桥”是把彩虹比喻成桥。 爸爸,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呢?如果我提着它,走到桥上,把水洒下来,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? 这里由把彩虹比喻成桥,想到“我”到桥上洒水。“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”的意思是“那就是我在下雨”。 哥哥,你系在门前树上的秋千呢?如果我把它挂在彩虹桥上,坐着秋千荡来荡去,花裙子飘啊飘的,不就成了一朵彩云吗? 这句由把彩虹像桥,联想到“我”把秋千挂在彩虹桥上,荡来荡去,裙子就像云朵。 黄四娘家花满蹊, 千朵万朵压枝低——唐· 杜甫《江畔独步寻花· 其六》 花开不并百花丛, 独立疏篱趣未穷——宋· 郑思肖《寒菊 /画菊》 篱落疏疏一径深, 树头花落未成阴——宋· 杨万里《宿新市徐公店》 儿童急走追黄蝶, 飞入菜花无处寻——宋· 杨万里《宿新市徐公店》 莫道不消魂, 帘卷西风, 人比黄花瘦——宋· 李清照《醉花阴· 薄雾浓云愁永昼》 未必素娥无怅恨, 玉蟾清冷桂花孤——宋· 晏殊《中秋月》 江南好, 风景旧曾谙; 日出江花红胜火, 春来江水绿如蓝——唐· 白居易《忆江南词三首》 西塞山前白鹭飞, 桃花流水鳜鱼肥——唐· 张志和《渔歌子· 西塞山前白鹭飞》 春城无处不飞花, 寒食东风御柳斜——唐· 韩翃《寒食 /寒食日即事》 逗号, 表示句中较小的停顿。 例:天冷极了,下着雪,又快黑了。 顿号、 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。 例: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,橘子、柿子你挤我碰,争着要人们去摘呢! 花儿有红的、黄的、紫的、蓝的,形状有单瓣的、重瓣的,千姿百态。 分号; 用于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。 例: 小溪淙淙,流向河流;河流潺潺,流向大海;大海哗哗,汹涌澎湃。 不一样的树叶,有不一样的声音;不一样的季节,有不一样的音乐。 重点难点 从“我”要给爸爸浇田可以看出“我”是一个怎样的孩子? 从“我”这一美好的想象中可以看出“我”关心爸爸,希望为爸爸减轻负担。可以看出“我”是个懂事的好孩子,处处为家人着想。 “我”真的能走到桥上去吗? 不能。因为这是彩虹,不是真的桥,没办法走上去。说彩虹是桥是“我”的想象。 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“彩云”是指什么?这样写有什么好处? “彩云”指的是“我”的花裙子。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,把裙子比喻成彩云,既写出了花裙子在空中飘的感觉,又突出了花裙子的美丽,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,给人以鲜明的印象。 正是江南好风景, 落花时节又逢君——唐· 杜甫《江南逢李龟年》 解落三秋叶, 能开二月花——唐· 李峤《风》 去年元夜时, 花市灯如昼——宋· 欧阳修《生查子· 元夕》 梅子金黄杏子肥, 麦花雪白菜花稀——宋· 范成大《四时田园杂兴· 其二》 滚滚长江东逝水, 浪花淘尽英雄——明· 杨慎《临江仙· 滚滚长江东逝水》 沾衣欲湿杏花雨, 吹面不寒杨柳风——宋· 志南《绝句· 古木阴中系短篷》 人间四月芳菲尽, 山寺桃花始盛开——唐· 白居易《大林寺桃花》 迟日江山丽, 春风花草香——唐· 杜甫《绝句二首》 江碧鸟逾白, 山青花欲燃——唐· 杜甫《绝句二首》 花落草齐生, 莺飞蝶双戏——唐· 孟浩然《清明即事》 冒号: 表示引起下文。 例: 青头对红头说:“咱们捉迷藏吧!” 红头看见自己的朋友,高兴得流下了眼泪:“谢谢你……” 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:“我在唱歌,我很快乐!” 引号“” ‘’ 双引号“”, 内部如需再引用,则用单引号‘’ 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, 例: “小蜘蛛,你吃饱了吗?”老屋问。 “没有,没有!”小蜘蛛一边忙着补网,一边回答,“老屋老屋,我给你讲个故事吧!” “这真难受。”种子想,“我一定要站起来,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,那一定会很好。” 听听,秋的声音,大树抖抖手臂,“唰唰”,是黄叶道别的话音。 突出强调,或特殊含义。 赵一曼笑着说:“是啊,什么时候才能不‘丢’碗呢?” 据后来“侦察”,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了。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• 新闻资讯
• 活动频道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