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墙绘壁画 什么是「好戏」? 著名剧作家曹禺说过,最好的戏不是观众跟着你一起流泪,也不是表演结束后观众给你报以最热烈的掌声。 而是观众在走出剧院后,能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思考。 这个评价同样适用于电影。 好的电影也都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“后劲儿”特别足,观众看完之后久久难忘。 后劲儿大的经典影片有很多。 比如周星驰的《大话西游》。 在1994年上映之初被认为是邪典片,瞎胡闹一通。 给本片谱曲的赵季平,也认为剧本“怪异得很”,拒绝署名,最后票房也不甚理想。 但是98年后,本片借着互联网的浪潮才把“后劲儿”释放出来,立刻成为了一部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。 比如姜文的《让子弹飞》。 当年姜文拍《太阳照常升起》票房惨败,于是他决定拍一部商业片“站着把钱赚了”。 然后就有了《让子弹飞》。 三大影帝聚首,剧情又跌宕起伏,这部“爽片”立刻破了当年的票房纪录。 然而,多年后大家才发现,这部影片的内涵才更爽。 比如“六子吃没吃粉”的隐喻。 比如“豪绅的钱如数奉还,百姓的钱三七分成”的讽刺。 都在现实生活中一一应验,有网友甚至调侃应该给这部神作申遗。 比如《美国往事》。 观众在3个半小时的时长里,跟随主角经历了一生的悲喜。 很多人初看时,只是看了个热闹,后来有了人生阅历后,才体会到影片的精髓。 有网友这样评价: “一年多以后,我将它从四星改为了五星,期间未曾多看一遍。” 最近又出现了一部后劲儿很大的电影,它就是由海清主演、李睿珺执导的《隐入尘烟》。 这部电影的“后劲儿”有多强? 它是7月8日上映的,上映一周票房只有300万,豆瓣开分不过7.8分,几乎是扑街预订了。 然而随后一个月,它却靠着后劲儿完成「起死回生」。 如今上映50多天,豆瓣评分从7.8分涨到了8.5分,票房也突破了3500万,最终票房很可能会突破1.2亿。 而「隐入尘烟后劲」的词条也登上了热搜,对于这样一部电影来说,这称得上是一个奇迹了。 《隐入尘烟》是一部农村题材电影,很多新人导演都喜欢选择这一题材。 一方面是成本低,一方面是容易拿奖,所以这些年出现了大量同质化的贩卖苦难的农村电影。 演员郝蕾在《导演请指教》中就尖锐地指出: 她做电影节评委时看了太多这类的电影,从镜头语言到剧本创作全都一个路数,她都快看吐了。 看来想拍一部农村题材电影很容易,但是想拍出个人的鲜明风格就很难。 贾樟柯给这类电影赋予了「悲悯」,郝杰给这类电影赋予了「野性」,万玛才旦给这类电影赋予了「想象」,毕赣给这类电影赋予了「魔幻」。 而导演李睿珺则用这部《隐入尘烟》,给这类电影赋予了「后劲儿」。 有的观众甚至评价其为“2022年度最佳”电影,没有之一。 然而,这部电影真的如传言一样,拍得那么好吗?那么扎心吗? 好,到底又好在哪里?扎心,到底又扎心在哪? 今天咱们就把影片扒开了揉碎了,聊聊这部电影。 1、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甘肃农村。 一个残疾妇女曹贵英(海清饰),嫁给了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马有铁(武仁林饰),两人相濡以沫经历了生活的重重悲喜。 很多观众是被影片营造的真实生活场景给打动,“逼真”也是《隐入尘烟》的底色。 这种逼真,体现在影片的故事里。 比如打基子盖房,去城里献血,去田里割麦子,刨洋芋,晚上在路边烧黄纸…… 凡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,都应该经历或见证过这类事情。 影片在展现主人公种地时,完整地展示了耕种、灌溉、收割、脱粒等过程。 在展现主人公盖房时,完整展示了挖土、和泥、倒模、垒墙等过程。 观影时我一度觉得自己在看农活教学片。 这种极度写实的拍法,对于久未闻到乡土气息的观众来说,有着极大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震撼。 这种逼真,体现在影片的细节里。 比如麦穗,可以逆时针旋转; 比如用草,编一个驴; 比如吃饭时,给母鸡喂饭; 比如用麦粒,在手上压出一朵花; 比如,扶正被刮倒的玉米秆; 比如,去邻居家看电视; 比如,看家燕喂食幼崽。 这些细节真的太生动了。 如果导演没有在农村长期生活过,即使再有才华也绝不可能拍出这么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。 这种逼真,还体现在演员的表演上。 我想给海清送上敬意。 她选择这部戏是有些不“理智”的,辛苦好几个月最后影片很可能无法上映。 即使上映了,去看的人也不会多,宋佳、朱亚文主演的《诗人》,票房也才102万。 但当李睿珺发给她剧本后,她立刻被主人公的故事深深打动,瞒着身边的人接下了这部戏,然后一拍就是10个月,期间还推掉了好几个商业片的剧本。 2020年春节,在疫情闹得最凶的时候,海清告别家人前往李睿珺的老家提前几个月体验农村生活。 她就住在李睿珺的姨妈家,和他们同吃同住,时间长了她也学会了喂驴喂鸡,她也习惯了好几个星期不洗澡,她甚至习惯了走几公里的山路去拍摄现场。 有一次助理去找她,海清就在村民里坐着,助理找了半天愣是没发现她,海清那一刻觉得自己融进去了。 开拍时男演员因为疫情来不了,导演直接让自己的姨父演男一号,这对于海清是个挑战。 对方的一言一行甚至不用演,用海清的话说就是「真品和赝品放在一起」,双方的节奏是不一样的。 为此她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心理建设,真正开拍后她迅速进入了状态。 影片中贵英是个残疾,走路有问题,海清就和导演讨论如何走路,然后她就一瘸一拐地走,甚至在戏外都习惯了这种走路姿势。 当她拍完回到上海后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,西北漫天风沙,每次拍完后她的脸颊上都长着砂砾,10个月后海清觉得自己老了10岁。 也正是这种不计得失的付出,换回了她在影片里的惊艳绽放。 很多观众表示,如果不看演员名单,单看电影根本不会认出女主演就是海清。 如前文所说,本片的男主角武仁林是导演的姨父,是个真正的农民,因为原定的主演来不了他临时顶上去了。 他没有任何表演经验,整部影片就是在演自己,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和海清努力表演出来的真实,碰撞出了绚烂的火花。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,「艺术要源于生活,更要高于生活」,整部影片就在这种真与假之间,对这句话,进行了恰到好处的诠释。 2、 当然,光有“逼真”远远不够。 贾樟柯也找来自己的表弟韩三明来演《三峡好人》。 毕赣也找来自己的姑父来演《路边野餐》。 他们也都出身农村,拍出的电影也很真实。 所以说,“逼真”只是地基不是特色,打好了这个地基,导演才能使用自己的独门武器拍出真正风格化的作品。 我们一直在说,《隐入尘烟》后劲儿大,这意味着观众一定能在有限的观影体验里听到过弦外之音,看到过画外之意。 而导演李睿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有一个「神奇画框」。 他给观众看到的只是画框里的内容,但观众在观影结束后,思维却不自觉地飞到了“画框之外”。 影片刚开始,这个画框就出现了。 一头驴出现在画框里,像一则寓言的封面一般,故事的帷幕徐徐拉开。 随后的电影里,这个画框一直都在,只不过进行了变形。 它可以,是一扇门。 可以是,一面镜子。 也可以是,一张相片。 抑或是,一扇窗户。 更多的时候,这幅画框是放置在镜头之外的。 海清就说过,在拍摄时现场周遭明明一片荒凉,但是拍出的效果却像油画一般。 这就是「画框效应」的存在。 影片的底色是真实的,西北的环境是荒凉的,片中主角是麻木的,可是因为有了这个画框,一切都变得生动起来。 影片中大量使用了双人构图法,造成了这种「画框效应」。 比如,张永福儿子求村民献血。 比如,有铁和商贩讨价还价。 比如,被送宴席上的剩菜剩饭。 而有铁和贵英感情的变化几乎都是靠这个画框完成的。 这是,两人初识。 这是,两人拍婚纱照。 这是,两人坐在黄沙里。 这是,两人在别人家看电视。 这是,两人在新家里互诉衷肠。 这是,两人在田里干活。 这是,两人在河里洗身子。 导演真是把最简单的对称美学发挥到了极致,观众与其说是看一场电影,不如说是看「一幅幅流动的油画」。 一套房,被抽象成了由汗水浇筑的方与圆。 一个家,被抽象成了一房、一树、一驴和两人。 这一幅幅画框将观众的情感牢牢框住。 贵英明明是递上一瓶水,我们却感觉她递过去一个太阳般的温暖。 水里的草鱼苦涩难咽,但我们看的时候也觉得馋。 大雨袭来泥砖随时被毁,听着曹贵英诉苦,可是我们却看到了幸福的模样。 这个神奇的画框,框住了稍纵即逝的幸福。 也框住了爱人离世后无尽的痛苦。 真实的生活是平淡无趣的,这个神奇的画框却起到了浓缩情感的作用。 一切爱恨,却都凝聚成那一帧精美的画面。 这个画框也可以是抽象的,比如影片中的台词。 主角有铁是个沉默寡言的人,一辈子和驴在一起的时间,比和人的时间还长。 可是影片中,他有时候却突然会化身“哲学家”,说出一大段充满哲理的话。 比如贵英不让他吃掉在地上的东西,他说: “啥不是土里长的,土是最干净的。” 比如在田里耕地时,他说: “我们长着脚,又能去哪呢?还不是一样长在这块土地上。” 比如他回忆起小时候村里有个疯子,疯子曾经说: “被风刮来刮去,麦子能说个啥?被飞过的麻雀啄食,麦子能说个啥?被自家驴啃了,麦子能说个啥?被夏天的镰刀割去,麦子能说个啥?” 在漫长的岁月里,有铁很可能是个连话都说不利索的老实人。 可是导演用一个隐形的画框,把他散布在几十年岁月沉浮中的人生感悟和只言片语汇总在一起,竟然形成了语录,一个「农村哲学家」就立起来了。 这个画框还出现在剧情里。 两个边缘人物相互依靠,他们的生活是冗长且无趣的,但是导演依然用三个画框,框出了三段剧情。 一个是献血。 本来是个苦情的故事,但是因为贵英一个关切的眼神而彻底被治愈。 一个是收种。 贵英因为身体铲不起一捆麦子,试了几次都不行,有铁等急了,责骂了几句,贵英也趴在草地上一动不动。 但是在下个镜头里,有铁却像哄小孩一样哄好了贵英,没有太大波澜,观众却看得“惊心动魄”。 第三个是盖房子。 两人费尽千辛万苦盖好房子,把结婚时的喜字又重新贴在床头,贵英说: “真没想到有一天我也有自己的房子,可以躺在自家的炕上。” 淡淡的话语却让观众看得眼眶湿润。 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你看,导演在描绘完这些动人的油画后,一把撕碎给你看。 全片最大的泪点是「贵英之死」。 贵英给丈夫送饭路上掉进沟里淹死了。 这么重要的情节,导演是借村民之口说出来了,他更是“冷酷”到只给了一个10秒钟的镜头来展现这个情节。 还是那个对称的二人构图,但是已经毫无美感。 全片攒了两个小时的劲儿,在这一刻被导演突然轻轻抖落了,观众累积起来的情绪瞬间无处释放。 这就是影片后劲儿这么大的原因。 还不止如此,观众走出影院,也离开了那个画框,画框之外的画面和情感也如潮水般涌进心头,一遍遍让我们感到心痛和难受。 其实影片已经给出过答案了。 当推土机开进村子,油画里的颜料瞬间变成了一个个破碎的土疙瘩,远处若隐若现的高楼才是时代画卷里的主题。 当主角走出画框,走到城里,面对真正的镜头,他再也不是什么哲学家,成了词不达意的乡巴佬; 当贵英死后,有铁独自离去,他们的爱情不是被人歌颂的美德,而是村民茶余饭后的谈资,可能会叹,可能会笑。 影片片尾,这个画框的注解里写着,有铁在大家的帮助下乔迁新居,过上了新生活。 但我们都知道,在画框外,有铁已经追随妻子的脚步去了另一个世界。 连导演自己在路演时也无奈地说:“他不能死,有时候不是你想死就能死的。” 被迫勇敢活下去的有铁迎来了新生活,而走出影院的观众只能用很长的时间来消化这个不是悲剧的悲剧。 正如一些观众评论—— 没想到,45岁的“国民媳妇”海清,将自己卑微进土里,以这样的形式,拍出一部王炸。 没想到,一部全片演员90%是导演亲戚的素人电影,一波“虎”操作,却拍出了国产电影的良心。 更没想到,一段魔幻的“生死”,让马有铁被全网刷屏,他终于火了,却也扎心。 这部电影,注定让人念念不忘,却不敢再看第二遍…… 文/皮皮电影编辑部:一粒鸡 ©原创丨文章著作权:皮皮电影(ppdianying)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• 新闻资讯
• 活动频道
更多